close

10417806_833465750010726_6788927471824492032_n  

雖然覺得稱讚與鼓勵應該多於負面話語,但過猶與不及之間還真難拿捏!

--------------------------------------------------------------------------------------------------------------

【聯合報╱文/黑狗狗(諮商心理師、曾任中學輔導教師)】
2013.12.01 10:56 am

教部推行「正向管教」,提醒師長以尊重、適當的方式來對待學生,希望學生能學習的成功經驗,並且建立起自信心。然而,我們的孩子真的就會有自信了嗎?

怎麼樣才值得被稱讚?

常問學生覺得自己做得很棒的事是什麼?常見回覆:「真的什麼都可以嗎?」、「我好像都沒有…」,有個孩子游泳全縣奪冠,但「爸媽說這沒什麼,對功課沒幫助」。

「老師,怎樣才能算做得很棒?」孩子天真地問,讓我心疼。心疼的是孩子在生活中似乎很缺乏正向的成功經驗、不認為自己曾經做過很棒的事情、甚至覺得自己與「成功經驗」是絕緣的。這樣的對話,讓我想起童年的回憶。

童年的缺憾

我小學時雖調皮,但靠著小聰明與好運氣,也常拿到優異成績,但總無法超越第一名的同學,我爸常拿我跟他比較。我因不服輸,終於在小六畢業前,以只差兩分就滿分的總分獲得全校第一名。當天放學後,我連跑帶跳衝回家,把考卷拿給爸爸,他卻說:「剩下那兩分跑去哪了?」我愣在原地,幾分鐘後,我默默走回房間,將考卷揉成一團,塞進抽屜裡。直到現在,我雖已是成人,內心卻還是希望滿足父親的期待、得到他的稱讚。

諮商工作中,我遇到很多大人,他們內心往往還住著一個渴望被鼓勵、被讚美的孩子。有些人即便已長大,還是期待得到父母親從未給予的讚賞。

帶著缺憾長大

你也有類似經驗嗎?心中是否也住著一個無論如何努力,卻總是得不到爸媽肯定的小孩呢?帶著這樣的缺憾,我們在教養孩子上可能發展出兩種極端形態:

1.跟我們的父母親一樣,缺乏給孩子鼓勵與稱讚。

2.和第一種相反,過度地給予孩子太多的肯定。

第一種家長,因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被肯定的經驗,於是可能不太知道如何稱讚孩子,也可能認為「把事做好是應該的,沒什麼好稱讚的」;第二種家長則可能因為成長過程中缺乏被肯定的成功經驗而在內心感到自卑,因此發展出補償的心態,對孩子無論做什麼都給予肯定。

播一顆「信心的種子」,其實不難

不管是第一種或第二種家長,我相信都是愛著孩子、也希望能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只是因成長的經驗,所以可能忘了給、不知該怎麼給,或者給了不適當的稱讚。我想提供幾種「稱讚孩子」的簡單原則供參考:

1.立即的:

孩子表現出正向的行為就立刻給予稱讚。
2.明確的:

稱讚要具體,例如:「太好了,你開始主動幫忙洗碗!」、「哇,我聽到同學說你是個熱心助人的人!」,而不只是「你好棒!」或「你很乖!」
3.簡單的:

輕拍肩膀、輕輕摸頭、一個微笑都可以,當然,也可請他喝杯飲料。但是,無需以物質作「酬勞」。
孩子成長過程中,爸媽是最重要的人,爸媽的言行有很重要的示範與影響。爸媽給予的稱讚,往往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信心的種子,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慢慢茁壯。另一方面,父母親是辛苦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中往往也為了如何給予孩子最佳的教養方式而感到煩心。別忘了,我們偶爾也要停下繁忙的腳步,看看自己的付出、試著欣賞自己,然後也給自己肯定喔!

【2013/12/01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etta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